武汉肿瘤

临床科学家王洁为更多肺癌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2022-04-18 21:46:04 来源: 武汉肿瘤 咨询医生

“临床科学家”王洁:为更多肺癌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标签:url] [标签:科室] 摘要:“一个优秀的医生应该是一个临床科学家,要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加以研究,再把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服务于临床,这样才能给病人带来更多希望。” 她,出生于医学世家,传承着医者仁心的家族基因; 她,不甘于仅仅做一个临床医生,而立志成为一个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科学家”; 她,带领着一支年轻的团队探索在我国肺癌诊疗技术创新的最前沿; 她,就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北京大学 医院胸部 内科主任王洁教授。 坚守信念的医者 “别的诊室都下班了,您仍然为患者看病,让我感动,看到您疲惫的样子,让我心疼。”“这样为病人而忘我地透支健康,病人也是心疼的。”心怀感激的患者不仅给王洁送上了如潮好评,也给王洁送上了真挚关爱,当“心疼”二字在留言中不时闪现,记者的心也被一下一下敲打着。作为医生,心疼患者似乎合乎常理;作为医生,能让患者心疼,又该有怎样的修为? 在一个雾霭弥漫的冬日清晨,记者来到北京大学 医院,试图寻找答案。 因为家族中多位长辈、亲人都是医生,她选择从医心无旁骛:因为心疼肺癌病人痛苦难捱,从事呼吸科的她毅然转向;因为面对人类最凶险的癌症的挑战,十多年来她与肺癌“斗智斗勇”。 问及如何能做一个让患者心疼的医者,王洁清秀的脸上稍显羞涩,清澈的双眸略含泪光,“癌症病人是很不幸的,常常活在绝望中,而他们的家庭也会承受经济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我常常会想,如果我的家人得了癌症,我会怎样?”见惯了生老病死的她,仍葆有一颗柔软的心。“医生不能高高在上地同情病患,而要把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怜悯作为最基本的修养。”她轻轻地说着,柔和的语调中有一种对信念的坚定。 视病人如家人,王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记者随她查房时,她不仅嘱咐因化疗不适的老人适当多吃盐,还不断地用“恢复得不错”“靶向用药的效果很好”等来鼓励患者。王洁说,治病的过程是医生和患者互动的过程,只有彼此信任、良性互动,才能有好的效果。“我常常对病人说,只要你不放弃,就有希望!”而要让病人真正看到希望,“医生必须有厚实的专业素养、可信可行的医疗方案和最前沿的医疗手段,这也是医生得到病患信任的根本!”王洁强调。 志在创新的临床科学家 采访时,一位老者匆匆进来,急切地询问有关他老伴的抽血事宜,老者有些耳背,王洁就放大了声音一遍遍解释。抽血为什么这样重要呢?王洁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该肺癌患者靶向治疗过程中疾病有进展,但没有 组织标本,故需要利用外周血进行基因检测以助调整治疗方案。 2010年,因通过外周血快速检验非小细胞肺癌基因突变型的创新诊疗手段,王洁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分子分型基础上的个体化靶向治疗是突破目前肺癌治疗瓶颈的希望所在。”王洁说,每一个肺癌病人遗传学背景都不尽相同,这对医生是很大的挑战,只有个性化的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对症下药呢?就必须了解患者的分子分型。但是,因为中晚期肺癌患者仅30%左右能获取有效组织标本进行分子检测,而利用唾手可得的外周血标本进行基因分析,以指导临床EGFR-TKI的应用,就为个体化的靶向治疗开启了一扇大门。十多年来她潜心于这项研究,其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多个国际著名刊物上,并获得2008年美国临床 年会(ASCO)优秀论文摘要奖。 目前,她正在组织国内15个肺癌研究中心一起开展一项国际上最大的基于外周血基因检测的靶向治疗研究,准备采集近200例晚期肺癌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标本,利用高敏感的技术,如数字化PCR、深度测序进行分析,其研究成果有望于2-3年后问世,将对国际肺癌的诊疗带来重要影响。说起这个项目,她的语调一下子嘹亮起来。 “一个优秀的医生应该是一个临床科学家,要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加以研究,再把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服务于临床,这样才能给病人带来更多希望。”王洁的职业目标非常笃定。 打造一流团队的领军人 致力于肺癌规范化、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及相关研究,打造一个亚洲一流的癌症诊疗团队,是王洁目前的职业梦想。自2004年从美国M.D.Anderson 中心学成回国后,王洁即着手开展肺癌个体化综合治疗研究,在院内率先引进专业基础科研人员,组建了一支具有丰富临床与研究经验的队伍,依靠肺癌多学科团队的力量,立足临床,进行系统的、持之以恒的转化研究。从而使北京大学 医院的肺癌治疗技术不仅走在国内前列,也推动着中国肺癌诊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迄今为止,她培养了16名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3名学科带头人。每天的例行查房成为她教学的重要课堂。她认真听一个个年轻医生介绍病案,仔细与医生们探讨治疗的效果,介绍各种不同治疗方案的利弊。每一个病例她都烂熟于心,每一种方案她都掌控自如,她语调柔和,思路清晰,既是一位指挥若定的大将又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 不久前,她带领的团队获得了教育部的创新团队奖,目前她正在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群体迈进。而多年来,她带领的团队已获得了科技部、教育部和北京市的多个科技奖励。 (实习编辑:庄智伟)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