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肿瘤

肺癌术后辅助治疗新篇章靶向的治疗

2022-04-19 18:40:05 来源: 武汉肿瘤 咨询医生

肺癌术后辅助治疗新篇章 靶向的治疗 [标签:url] [标签:科室] 摘要:本次ADJUVANT研究主要集中分析研究中经过辅助治疗后复发的病例,探究靶向辅助的独特复发模式,与传统化疗复发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以及患者结局差异,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全程管理再添重磅证据。 ADJUVANT研究开启了非小细胞肺癌辅助治疗的新篇章,结果证实,吉非替尼辅助治疗应该作为伴EGFR突变的II-IIIA期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选择。 近期,ADJUVANT研究最新研究成果出炉,首次证实了吉非替尼和化疗治疗后的复发转移时空变化完全不同,并且吉非替尼辅助治疗对于控制术后复发转移的 要优于辅助化疗,尤其是控制颅外转移方面,无论是脑转移还是颅外转移,辅助吉非替尼治疗都显著推迟了复发风险的高峰时间。 本次ADJUVANT研究主要集中分析研究中经过辅助治疗后复发的病例,探究靶向辅助的独特复发模式,与传统化疗复发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以及患者结局差异,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全程管理再添重磅证据。 ADJUVANT研究将疾病复发类型分为三类,即局部复发、颅外转移和中枢神经系统转移。 局部复发定义为支气管残端、原发肺叶、同侧肺门或纵隔淋巴结或隆突下淋巴结; 颅外转移定义为除外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以外的远处转移;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定义为颅内转移。 吉非替尼辅助靶向治疗的复发模式和标准化疗(长春瑞滨+顺铂,VP)的复发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下图所示。总体而言,两组局部复发率都相对较低,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是吉非替尼辅助治疗组最常见的首次复发部位,占27.4%(29/106),相比于辅助VP化疗组(21/87,占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1)。 对复发转移的时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吉非替尼组总体疾病无进展生存(DFS)优于VP化疗组(HR=0.60,95%CI0.42~0.87,P=0.005)。 在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患者中没有观察到两组DFS的差异,但在首次复发为颅外转移的患者中,吉非替尼治疗组的中位DFS要显著长于化疗组(HR=0.39,95%CI0.22~0.68,P=0.001)。 对术后0~21个月的 复发风险进行分析可发现,吉非替尼组比化疗组在这段时间内的复发风险更低。 吉非替尼组的复发风险在术后12个月以后才开始缓慢上升,中枢神经系统的复发高峰出现在术后24~36个月(化疗组为12~18个月);如下图: 尽管辅助吉非替尼治疗并没有减少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比例,但把复发风险的峰值出现时间推迟了9个月左右(图3B);如下图: 在颅外复发风险方面,辅助化疗组的复发高峰出现在术后9~15个月,而吉非替尼治疗组则一直处于低水平缓慢上升状态,高峰出现在术后24~30个月,相比于化疗组,推迟了至少12个月。如下图: AJUVANT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辅助吉非替尼治疗对于控制术后复发转移的 要优于辅助VP化疗,尤其是控制颅外转移方面;在复发的时间分布上,无论是脑转移还是颅外转移,辅助吉非替尼治疗都显著推迟了复发风险的高峰时间。
TAG: